GHG(GreenhouseGas,GHG)或稱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態成分,包括對太陽短波輻射透明(吸收極少)、對長波輻射有強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烴及臭氧等30余種氣體。《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六種溫室氣體包括如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由于人類活動或者自然形成的溫室氣體。
GHG認證主要成分
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是水汽(H2O),水汽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大約占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大約占了26%,其他的還有臭氧(O?),甲烷(CH?),氧化亞氮(N?O)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環保倡議
2009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經濟問題上,人們需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溫室氣體減排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并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全球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主要危害
環境危害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層次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并存,但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全球變暖對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氣候異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河(湖)冰遲凍與早融、中高緯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布范圍向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
水蒸氣為最大的溫室氣體,其高出二氧化碳近兩個數量級,但其受高度、緯度的影響較大,受水域和季風的氣候影響也較大,相對的:絕對濕度大的海洋性氣候受人工排放的濕室氣體影響不明顯,海拔較高、高緯度、干旱地區等絕對濕度較低的地區受人工溫室氣體的影響較大。例如中國的天山山脈處于內陸高海拔地區,雪線明顯上移。美國、歐洲等地區濕度較大人工溫室氣體加速水汽對流反而造成極端的低溫和高溫天氣。若沒有水蒸氣的影響,人工溫室氣體總體會造成溫度上升,但水蒸氣的存在使得大氣湍流增加、氣候趨于極端。
美國環境保護署認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空氣污染物,“危害公眾健康與人類福祉”,人類大規模排放溫室氣體足以引發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
氣候影響
溫室氣體的增加對氣候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二氧化碳增加雖然有利于增加綠色植物的光合產物,但它的增加引起的氣溫和降水的變化,會影響和改變氣候生產潛力,從而改變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和農業的土地承載力。這種因氣候變化而對生態系統和農業的間接影響,可能大大超過二氧化碳本身對光合作用的直接影響。按照氣候模擬試驗的結果,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可能造成熱帶擴展,副熱帶、暖熱帶和寒帶縮小,寒溫帶略有增加,草原和荒漠的面積增加,森林的面積減少。二氧化碳和氣候變化可能影響到農業的種植決策、品種布局和品種改良、土地利用、農業投入和技術改進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制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農業的長期規劃時,應該考慮到二氧化碳增加可能導致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背景。這個問題對于面臨人口膨脹和人均資源貧乏兩大壓力的我國,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GHG培訓,GHG溫室效應,GHG認證,GHG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