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 2060認證要求企業對標的物的碳足跡進行全面量化,確保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準確、一致且可再現。
1.明確界定標的物及其邊界
標的物界定:企業需明確碳中和聲明所涉及的標的物,包括其固有特性及所有相關活動。
邊界一致性:標的物的界定需在方法論各階段保持一致,若標的物發生實質改變,需基于新界定重新開始程序。
2.數據使用原則
優先使用初級活動數據:除非不可行且有權威次級數據源,否則應優先使用初級活動數據。
最小化不確定性:方法論需使不確定性最小化,結果需準確、一致、可再現。
排放因子選擇:計算溫室氣體排放時,優先使用國家公布的排放因子,其次為國際或行業指南。
非CO?溫室氣體轉換:非CO?溫室氣體需按IPCC或國家公布的100年全球變暖潛能指數轉換為CO?e。
3.排放范圍
范圍1和范圍2排放:碳足跡計算需100%納入標的物相關的范圍1(直接排放)和范圍2(間接排放)。
范圍3排放:需避免低估范圍3排放,估計值超過碳足跡總量1%的排放源應考慮,除非技術不可行或不符合成本效益。
4.碳足跡量化要求
量化覆蓋范圍:量化的碳足跡至少應覆蓋標的物95%的排放量。
單一排放源占比:若某排放源貢獻超過50%的總排放量,95%的限額適用于其余排放源。
排除決策:任何排除及其原因都應形成文件。
5.文件記錄
記錄內容:企業需編制文件,包括采用的標準和方法論、選擇方法論的理由、確認方法論應用的一致性、排除范圍3排放的詳情和理由、界定邊界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
減排記錄:需記錄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實際手段、實際減排量、減排量與碳管理計劃中的預測是否一致等信息。
6.碳足跡管理計劃
制定計劃:企業需制定并文件化碳足跡管理計劃,包括碳中和承諾、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減排方法和抵消策略。
定期更新:若持續維持碳中和,企業應至少每隔12個月更新一次碳足跡管理計劃。
通過滿足上述要求,企業可以確保其碳足跡計算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學依據,并通過PAS 2060認證向利益相關方證明其碳中和聲明的真實性。